專家解答:家長怎么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8小時
原標題:專家解答家長怎么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8小時!
近期,“虐童”事件頻繁被曝出,且事發地都是在幼兒園。3歲以上的孩子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幼兒園度過,家長怎么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8小時發生了什么?專家提示,與孩子溝通尤其需要注意三個方面: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深入溝通,不能誘導式提問,客觀面對自己的孩子。
和孩子有效溝通,是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有了這種了解才能做到家校教育的一慣性。但是,每個孩子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樣,性格也有外向和內向的區別,如何讓孩子自然地表達出來,家長的溝通技巧和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學科學術 、小兒神經中心、北京東區兒童醫院小兒神經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張紀水表示,與孩子溝通,以下三方面尤為重要。
每天和孩子進行深入溝通
這里強調的每天溝通是和孩子的深入溝通,不僅僅是簡單地問孩子“今天學習了什么?”“在幼兒園吃了什么”這些問題。
因為語言理解力和表達能力的問題,孩子可能不能 理解父母的問題,或者是不知道怎么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表達的情境來幫助孩子理解,同時盡量自然地表達出來。比如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家長扮演孩子,讓孩子扮演老師,可以問,當你表現特別好的時候老師會怎么說,怎么做呢?如果不聽話,犯了錯,老師又會怎么說,怎么做呢?
不能誘導式提問
“老師有沒有罵你啊?”“老師有沒有打你啊?”“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啊?”這是一些家長習慣用的誘導式提問,這些誘導式提問是家長要 的。
誘導式提問一方面會給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甚至讓孩子將打、罵、欺負這些負面的詞和幼兒園聯系在一起。同時,也容易出現孩子因為調皮,覺得好玩,而故意說是,但事實并不是這樣。
如果想了解孩子眼中的老師,家長可以和孩子就具體的事情開展對話。比如問問孩子喜歡哪個老師,為什么?
同時,家長還要特別注意一點,那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達對老師或者幼兒園、學校的負面情緒,造成孩子對老師或者學校的不好印象,甚至對所有老師和學校都產生畏懼和抵觸情緒。
客觀面對自己的孩子
有些孩子比較調皮、好動、坐不住,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因為表現不好在幼兒園被老師嚴厲的管教,其實,這當中有一些孩子并不是性格或者習慣不好,而是患了疾病,比如多動癥或者抽動癥。
現在多動癥、抽動癥的發生幾率比較高,幾乎每個班都有多動癥、抽動癥的孩子。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有明顯的好動、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表現,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前往醫院診斷,不要強行打壓、改變孩子。因為對于患病的孩子而言,大人強行打壓或者置之不理的行為都會對孩子將來的成長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北青報記者張小妹)
信息來源: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