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炎 每 5秒奪走一條小生命,家長三大誤區可能當了“幫兇”!
衛生組織(WHO)提供的數據顯示,肺炎,這種大多數人并不陌生的疾病,卻是全 5歲以下兒童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約20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平均每 5秒鐘就會有一名兒童死于肺炎。
從2009年開始,聯合國將每年 1月 2日,定為“ 肺炎日”。
北京東區兒童醫院 感染專家陳賢楠教授介紹,肺炎是小兒的一種主要常見病,每年秋冬季是高發期,在北方,由于空氣污染愈發嚴重,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兒童尤其是嬰幼兒時期,之所以容易發生肺炎,是由其呼吸系統生理解剖上的特點所決定的,如氣管狹窄,纖毛少、運動差及肺泡少、易被黏液阻塞等導致炎癥擴散,加之免疫防御功能尚未充分發育,因此對成人來說微不足道的上呼吸感染也很容易引發兒童肺炎,并且比較嚴重。如不及時、規范治療,極易并發敗血癥、膿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 小兒肺炎癥狀
小兒肺炎一般有發熱、咳嗽、呼吸增快,煩躁不安,喘憋等癥狀,同時可伴有精神萎靡,拒食,腹瀉等其它臨床表現。小嬰兒常見拒食、嗆奶、嘔吐及呼吸困難,同時伴有心功能不全、肝臟增大、面色蒼白、口周發紺、腹脹、腹瀉等。
然而,一些家長面對小兒肺炎的認識誤區,可能成為肺炎致命的“幫兇”!
誤區 01 不咳嗽不高燒病情就不重 陳教授提醒家長尤其要警惕的是,新生兒因為免疫功能低下,咳嗽反射亦尚未形成,胸廓發育相對不健全,呼吸肌軟弱,呼吸運動表淺,不會深呼吸,往往沒有上面說的發熱,咳嗽,也沒有典型的呼吸困難,多數僅有反應差、不哭、拒奶, 口吐泡沫,嚴重時體溫反而不升,這些癥狀有時會被粗心的家長忽視,從而釀成悲劇。
誤區 02 扛著不住院不輸液 引發肺炎的病因有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和其他病原體,故臨床上將肺炎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真菌性肺炎。一般普通輕癥的肺炎多由單一病原體引起,但絕大多數重癥肺炎是由細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合并細菌感染所引起的,需要住院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嚴格按療程治療。
陳教授指出,對于小兒肺炎,有些家長對其嚴重性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往往重視不夠,在治療的方式方法上如是否住院、是否輸液甚至用什么藥及用藥的時間上,依從性較差,直接導致部分孩子病情恢復慢或出現反復。 誤區 03 癥狀一消失就停止治療 肺炎治療的原則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病原治療,原則上是根據不同的病原體選擇不同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由于檢測手段有限或是檢查結果難以迅速回報,患兒的病情又必須爭分奪秒救治,所以多數時候需要憑醫生臨床經驗指導用藥;二是對癥治療,緩解、消除各種癥狀,如退燒、鎮靜、吸氧、平喘及抗心衰等的治療;三是營養支持治療,如保持水電解質平衡,補充營養等。
陳教授特別強調,小兒肺炎一定要堅持按療程徹底治療,千萬不要急于出院或過早停藥。即使癥狀消失了,也要堅持治療夠一個療程。因為表面上看似沒有癥狀,其實肺內的細菌并沒有 消滅干凈,如果不繼續治療,有可能死灰復燃,甚至出現嚴重后果。
漲姿勢 如何預防肺炎? 嬰兒母乳喂養,及時添加輔食,多曬太陽,防止佝僂病及營養不良是預防重癥肺炎的關鍵,年長兒應加強體格鍛煉。 2 盡可能 接觸呼吸道感染患兒,接種疫苗可降低肺炎發病率。
3預防并發癥和繼發感染,已患肺炎的嬰幼兒抵抗力弱,應積極預防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并發癥,如膿胸、膿氣胸等,病房中不同病原的患兒應盡量隔離,恢復期和新入院患兒也應盡量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