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長高需要長期監測科學管理
日前,北京衛視的【北京您早】欄目組采訪了北京東區兒童醫院身高管理門診首席專家、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兒童早期發展專委會副主任蔣競雄博士。
按照我國身高的國家標準,男孩兒平均身高達到161.3厘米,女孩兒達到150.4厘米就達到了正常范圍的最低值,然而這個合格標準卻遠遠達不到家長們的期待。那能否按照家長的期待,讓男孩兒長到180厘米,女孩兒長到170厘米呢?能不能以期望身高為導向,來做身高管理呢?
骨骺線就是骨骺和干骺端中間的軟骨,從X光上來看,會看見一條透光細縫。在發育期的孩子,當骨骺和干骺端的軟骨完全骨化以后,就代表發育完成,骨骺線就會閉合不見,這個時候孩子們就停止發育,不會再長高了。
作為家長的您還記得嗎?我們自己在上學的時候,長高一段時間后,突然就不再長了,那可能就是骨骺線閉合了。因此,決定身高的“關鍵因素”就是在骨骺線閉合之前,讓孩子抓緊時間長高!
身高生長停止的標志是
骨骺和骨干完全融合成長板消失
男童約為骨齡16歲
女童約為骨齡14歲
“骨齡”對身高的影響
孩子的身高由什么決定呢?蔣競雄博士表示,身高不是看年齡,而是看骨齡,骨齡和實際年齡并不一定相同。有一部分家長覺得,自己家孩子比同齡孩子高出很多是因為孩子 “長得好”。實際上,如果孩子比同齡孩子身高偏高過多,則也有可能是孩子的骨齡早長甚至可能是性早熟的表現。
有一部分孩子由于骨齡早長,身高生長的潛能下降了,將來的成年身高會降低。蔣競雄博士介紹,隨著肥胖率的增加,我們國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的生長潛能是下降的。
身高是否還有增長的空間,是評價大年齡兒童手骨片首先可以了解的。根據手骨片上成長板是否存在、成長板數量的多少、成長板縫隙的形狀,基本可以確定一個孩子還有多少長高的潛能。
骨齡和身高體重一樣,是兒童生長發育的指標之一,應該定期監測,一般建議一年拍攝1次,如果骨齡偏大,或者生長速度異常,則可以半年甚至3個月拍一次骨齡(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定期監測骨齡,可以早期發現骨齡和年齡的差異,早期干預矮小和性早熟等生長偏離,提高實現理想身高的可能性。
擔心輻射的家長大可放心
兒童拍攝手骨片,所接受的有效劑量不足0.00012毫西弗(輻射劑量單位),僅為拍攝一張胸片射線劑量的千分之一,約相當于看20分鐘手機、坐2分鐘飛機或曬1小時太陽。
突破“遺傳身高”界限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布的《中國兒童身高管理現狀調研報告》顯示,當前我國有47.2%的兒童身高處于平均水平,有近30%的兒童身高處于中下或生長遲緩水平。也就是說,我國有超過一半的孩子沒有達到身高的中等水平,甚至沒有達到遺傳身高!
圖為遺傳身高公式,+/-后的數值代表身高潛力
“遺傳對身高的影響大約占70%,但身高還會受到生活環境、飲食、睡眠、疾病、心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父母的身高和孩子的身高不能劃等號。”蔣競雄博士表示,孩子的身高是可以通過干預管理來突破遺傳身高,實現期望身高的,而身高管理指導也是根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身高而定的。東兒身高管理團隊主張每月監測體重和身高、每年監測骨齡、定期檢測骨密度和維生素D水平,這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期望身高。每一次評估,都要分析孩子當前身高和期望身高之間的差距,生長速度是否和期望身高相符,骨密度和維生素D等檢測值是否和期望身高匹配,根據骨齡身高水平對應的成年身高是否達到了期望值。
期望身高,是身高促進干預的指揮棒。醫生隨著這根指揮棒,為孩子進行身高的個性化精準評估、制定個性化身高促進方案。家長也跟著指揮棒,落實身高促進的各項措施。從營養、運動、睡眠、情緒、疾病預防等方面努力去做身高促進,不管將來孩子能長多高,不留遺憾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