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明明(化名)右腿膝蓋關節附近長了一個包塊,過去因為不疼不癢且較小,明明和它一直相安無事地和平共處。隨著年齡的增長,包塊逐漸變大,不僅影響美觀,也會限制明明活動,尤其是在每次活動后,明明都會感到包塊處疼痛。更讓家人和明明不安的是,包塊的迅速長大很可能是“癌變”的信號?
為了徹底消除癌變風險,消除孩子不適感,抓住暑假“手術黃金期”,明明媽媽帶著明明從外地慕名來到北京東區兒童醫院,看診了骨科知名專家鄧京城主任(原首都兒科研究所骨科主任),明明的包塊經鄧主任診斷為“右側脛骨骨軟骨瘤”。
什么是骨軟骨瘤呢?北京東區兒童醫院小兒骨科知名專家、主任醫師、原首都兒科研究所小兒骨科主任 鄧京城教授介紹,骨軟骨瘤又名外生性骨軟骨,是指在骨的表面覆以軟骨帽的骨性突出物。骨軟骨瘤可分為單發性與多發性兩種,以多發性多見,多發性與家族性遺傳和染色體突變有關,一般是良性的,也有惡變的幾率,惡變幾率為5%左右。
“這個孩子的腫瘤位置比較深靠近關節處,周圍有血管、神經,手術難度屬于3級。手術中我們取出了一大一小兩個‘菜花’狀的腫瘤,大的約有5*5*4毫米左右,手術非常順利,腫物周圍切的比較完整和徹底,可以有效降低復發率,同時需要做病理檢測。”鄧京城主任表示,明明經過加壓止血,兩周后拆線就可以慢慢恢復活動,約2到3個月左右就可以正?;顒恿?。
骨軟骨瘤喜歡長在哪些部位?
骨軟骨瘤是小兒骨科常見病之一,發病率大概在3‰-5‰左右,臨床上從出生幾個月到成人都有發生。常見的是發生在四肢,長在骨骺附近,也就是四肢的關節處,也有骨盆和肩胛骨等部位。
腫瘤增大時會伴有輕度壓痛和突起局部畸形,可引起外觀改變,近關節的可引起活動障礙,或可壓迫鄰近的神經而引起相應的癥狀,例如顱骨骨瘤可能會引起頭暈、視力障礙、顱骨變形等,脛骨骨瘤可能會引起腫脹、局部疼痛等癥狀。若腫瘤突然長大或生長迅速,要考慮有惡變的可能性!
手術or不手術
1.腫瘤細小,不影響功能、發育停止后大多數腫瘤停止生長,無需特殊治療。
2.孩子年齡小且沒有不適癥狀,腫瘤沒有增長趨勢的,可先觀察。
3.如局部不適,腫瘤較大并壓迫周圍組織引起疼痛、阻礙運動及發育停止后腫瘤繼續增大時應及時手術切除。
鄧京城主任表示,對于骨軟骨瘤的治療方法,目前,手術切除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瘤都需要切除,鄧京城主任強調做手術的目的是防癌變、防止病情加重、防止病理骨折,恢復骨頭正常結構,因此醫生主張出現局部疼痛、妨礙關節活動或壓迫血管、神經和臟器、多發、影響外觀等手術指征后,進行切除治療。如果在不影響外觀和功能的情況下,可以先觀察,有可能到14歲左右時,骨骺閉合生長緩慢,骨瘤會變小。
鄧京城主任提示,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身體出現了小包塊,一定要引起重視并及時就醫。家長不要談“瘤”色變,了解了潛在的風險,只要處理得當,腫瘤其實并不可怕。
60秒了解骨軟骨瘤
1.多發于青少年,好發于四肢關節處,單發或多發,多發者常伴有骨骼發育異常。
2.腫瘤向內生長或向外生長,形狀不一,可出現神經壓迫癥狀或關節功能障礙。
3.多是良性的,如成年后腫瘤繼續生長且迅速,懷疑有惡變的可能,要及時就醫。
4.家族有長過骨瘤的,孩子也有可能會長。
4.家長在家通過觀察,看孩子的四肢是否對稱,如果有局部鼓包、長短腿等要引起注意。
5.X線攝片可確診。
6.腫瘤切除后均應作病理檢查明確病理診斷。
7.一般術后兩周可拆線,兩三個月可完全恢復。
手術精細
鄧京城主任表示,骨軟骨瘤切除術不屬于大手術,但是對“精細度”要求很高,靠近關節處,避免損傷血管、神經,所以好由經驗豐富的專家來做。
出血量少
專業的醫護人員,術前充分準備,打止血帶,刀口是小切口,出血量非常少。
傷口“無痕”
手術傷口大小由腫瘤大小決定,術后專家從內側組織進行縫合,皮膚表面不留針孔,根據孩子皮膚紋路的走向,僅留一個“小橫紋”或“小斜紋”,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出來。
從看診到實施手術期間由東兒健康管家團隊對孩子進行“一對一”全程服務。手術愈后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孩子出院后,外科醫生會繼續對孩子進行回訪,追蹤孩子的恢復情況,提供相關咨詢和指導服務,為異地前來看診的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鄧京城主任介紹,骨軟骨瘤切除術不僅安全,手術效果也很明顯。因為手術解除了對關節活動的限制,皮膚上再也看不到凸起的包塊,孩子也更有自信。東兒手術團隊是由三甲醫院的護士、麻醉師、外科醫生、專家組成,極大程度地保證手術質量,安全、順利地完成手術。針對小兒骨瘤重要的還是早發現、早就醫、早診斷、早干預。